路易斯康(LouisI.Kahn)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,后随家人移民至美国。大学期间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,学习建筑。康被认为是美国自莱特以来最杰出的建筑家之一。
康大学毕业后投身于建筑事业,辗转数个建筑事务所却一直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。
兜兜转转多年,他都没能找到自己的风格。那时候现代建筑正蓬勃发展,玻璃与钢筋的结合风格大行其道。
他试着去迎合效仿,却做不出一个过得去的设计项目。
直到1947年,34岁的康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,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独立建筑事业。
有人说:“流行易逝,风格永存。能够流传的,一定是超越时代的。”随着教条的“国际式”功能主义者的垮台,康的才华日益引起重视。
如果当年马云继续做老师,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。
如果当年康跟其他人一样一窝蜂去做国际式建筑而不是走自己的路,那么他也将一事无成。
上帝赋予每个人不同领域的天赋,每个人都有一个寻找自我角色的过程。
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天赋,有的人用尽一生的力气也没有找到。
显然,康属于前者。
50岁的康以耶鲁大学美术馆的设计崭露头角,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之作。
康年轻就读时,深受法国教师库雷特的古典学院派影响。后来曾崇拜米斯与柯布西埃,也钦佩过莱特,但他更相信自己。
康认为现代建筑缺乏了古代建筑拥有的纪念性与精神品质的特征。
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成功建成实现了路易·康希望重新定义建筑的初衷。
该美术馆也成为了成为美国博物馆类建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在越来越相似的建筑设计中,康找到了自己独有的风格:
融合国际潮流与个人诗意,给人古典和现代的双重感觉。
就在这之后关键的十年里,他迅速成长,创造了一个独属于路易斯康的建筑世界。
沙克生物学院
“我不会再这个空间里种一棵树或者一片草。这里应该是一个石头的广场,而不是一个花园。
如果你们把它做成一个广场,你会获得一个立面——一个朝向天空的立面。”
康将他的建筑场地称为“废墟的反面”,保持材料本身最真实的状态,无需混凝土或是对浇灌留下的缝隙加以装饰。
‘不朽’与‘永恒’这两个主题才是康真正关心的。
金贝尔艺术博物馆
从平面上看,博物馆上方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林,仿若公园的绿化嵌入了博物馆之中。
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,相互贯通,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带有导向性地引导着观众去往博物馆入口。
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
是孟加拉国议会所有活动举办地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立法机构办公大厦之一,它由9座单独的大厦连成一个整体。
康将相对简单的几何语言、圆形、三角形、正方形等直观的“柏拉图图形”融入国民议会厅。
通过自然光对这些几何形体进行精细的雕琢之后,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。
康一生作品不多,贝聿铭却坦承:“(他)有三、四件代表作,要比(我的)五、六十栋建筑要强多了。”
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代表作,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后创作出来的所有都是代表作。
后人将路易斯.康毕生的心血总结成册,以传播他的建筑思想和人生哲学。
“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,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。而不象它所应该的那样——创造美感和艺术。
对我来说,建筑不是事务,而是我的宗教,我的信仰,我为人类幸福、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” ——路易斯.康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网友评论
(共 0条)查看全部